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统一币制?
谢邀,我来谈谈我的看法!
在很久之前,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,那时候能躲避兽害与填饱肚子,就成了人们终身追求的目标!在大约至今6000年的时候,经过漫长岁月考验的原始人掌握了用石头制造工具的技术,由此生产力才得以大幅度提高。不仅一日三餐有着落了,而且还首次出现了吃不完用不尽的多余物品,这也从客观方面促使了人们交换物品的愿望!
此时的人们还没有钱币的认识,交换对象都是一个部落的,方式也***用以物易物的形式。然而任何先进的方法,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暴露缺点!例如一头猪长大需要一年的光阴,而一颗白菜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,他们俩长期交换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。再比如蜜蜂酿出来的蜂蜜三个月不交换物品就会变质,而雕刻出来的石头放几年都岿然不动!
为了解决以上诸多问题,当时戴在女孩子头上的装饰品——贝壳,就映入了人们的眼帘。贝壳作为货币有三个优势,一是流通广泛,几乎所有部落的女孩都以它为头饰,二是坚固耐搬,在流通的过程中不易损坏,三是价值很高,贝壳都生活在海里捕获不容易。因此贝壳就成钱币的雏形,有了支付、流通、储藏、价值衡量等功能!
随着地球又公转了2000多圈,当时的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——商朝。由于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,贝壳的缺点也暴露无遗,可以想象买一套房子要带数万枚贝壳,是怎样的一幅画面。其次是青铜的冶炼技术也日趋成熟,所以更加方便携带的青铜就成了替代贝壳的首选!
应运而生的诞生了两种青铜货币,一种是贝壳状的此处不再赘言,另一种则是铁锹的缩小版“布币”,也就是长得像铁锹的青铜片片,谁能想得到今日的铁锹在商朝能当钱用,可历史就是这样奇特。
至于为什么会有布币的出现,一是当时的黄河流域,到处可见锄地、锄草的铁锹,二是青铜具有贝壳难以企及的优势,其可塑性强、耐腐蚀、色泽光亮,因此成了替代贝壳的不二之选!追求时髦的商朝人,还在布币上面写上了地名、数字、天干地支等信息!
公元前221年 秦国统一之后,为了避免不同国家统治遗留下来的杂乱无章的问题。为维护其统治,秦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。更好的统一全中国,对于文字、车轨、度量衡与币制都有了统一!秦国地处西北地区,秦始皇因此非常注重边陲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,尤其是与西亚、中亚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,为了方便商人们进行交易,秦朝便下令进行了铸币!由此,便出现了秦半两!
“秦半两”的出现,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,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,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,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,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。“秦半两”奠定“圆形方孔”的古钱币造型。“圆形方孔”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,贯穿中国封建社会,沿用了两千多年。”
“秦半两”青铜币以“圆形方孔”为货币造型,方孔代表地方,外圆代表天圆,“圆形方孔”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(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。但也有人认为,圆形方孔是生产、加工的需要,是便于携带、流通和储藏的需要,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)。青铜币上的“半两”二字为小篆文字,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;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(即十二铢),故称“半两钱”
秦半两: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。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,即十二铢(库平秤二钱二分零八毫)。钱文已向规范化发展,铸品制作较精,形体大小不一,笔画方折为多,钱文高挺,字体狭长;大篆气浓,书意古雅端庄,有传形钱。大样钱流铜现象多见,有的呈圆穿。小样钱以方穿为主,个别的钱面起皱,明显是陶范浇铸的痕迹。双道荐口在钱体上已占大多数。钱径一般在3.2厘米左右,重5.4~7.4克。最大者径达3.8厘米,轻小者仅2.5厘米左右,但以3厘米上下者为最多。秦半两分早、中、后三个时期,但钱币差别不大,无非就是钱币较战国半两规整,字体统一,重量各个时期也不相同,大型有的重20多克,小的重5~7克。
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还比较落后,因而青铜制品是当时的贵重品之一,成为人们交换、交易的媒介,即货币职能,所以“秦半两”青铜币是早期中国货币发展的一个缩影、见证,是文物级的古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