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喜欢看书还是听书,听书的话听原著还是精读?为什么?
我在我的文章《线上学习再崛起的时代:4000字干货教会你听书!》中,提到听书的好处。听书的门槛低,读不进去的书,选择听书,也同样获得取书中的知识。听书可以解放双眼和双手,无论是孩子、成年人,由于长时间伏案学习,使用电脑、电视、手机,视力变差、颈椎疼痛已经是通病,听书就避免了这些问题。
我今天重点再来聊聊其他两个听书的好处:
很多女性朋友每天忙于上班赚钱,下班做家务带孩子,觉得自己很苦逼。放松一下心情,那就在洗漱化妆、做饭、洗衣、擦地、跑步健身时间里,打开手机听听自己喜欢的书。
一面听书,一面做家务或者运动,一箭双雕,让原本无聊的事情,因为听书而乐趣无穷,每天收获良多。
有时走在路上,愿意带上耳机听一段书,当然不是网络***,也是文学作品导读之类,但闲暇时间,更愿意阅读,阅读是能上瘾的,而且很有意思,特别当你完全融入文学作品中的时候,你会有不自觉的一些情感流露,这是特别有意思的点
都喜欢,各有各的好处。
看书读书能够让自己更沉浸于书中的内容,但是在现在这种浮躁的年代里,沉下心来看一本好书对时间的要求太多,几乎使其成为了一种需求。
听书的好处则在于它真的很方便,你甚至不需要双手的***,一副耳机一台手机,点一下播放键就能播放,能够让你在听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去做一些别的事情,不需要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空间。
我喜欢的书喜欢看也喜欢听,因为性格原因,看书一目十行太笼统了,看的不细,再听一遍,果然发现好多细节描写根本就没有看到。最早听***是 听中国 世界名著静静的顿河 后开始边看书一边听书了。都觉得很好。看累了,听书。现在看书听书不是一本书。经典的***会看完了或许会买实体书。
谢谢邀答,就我个人而言,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,而且在读书时忌讳被人打扰,否则准会和人急。读书的乐趣就不必说了,我只总结成八个字:“怡情养性,充实时光。”
前几年我爱上了钓鱼,只要有点空就流连在河边,与鱼竿为伴,仿佛苦守青灯般,也怪,往河边坐上个半天,头脑中有想不开的问题,心中有挥不去气就没有了,其效果竟和读书类同,于是越陷越深。
在河边坐久了,读书时间就少了,不由得成了遗憾,因为,不能带着书去河边边看边钓鱼吧,于是纠结中,忽然发现一老钓翁一边钓鱼,一边听着评书,垂钓听书两不误,心中一动,然后,我就又有了一个陋习——听书,纯消遣式的听书。
听书与读书不同,一部手机,一副耳机足矣,可以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地自我陶醉,与读书要讲究时间、地点、场合等条件完全不一样。
爱上听书,也仅仅是消遣而已,即充分利用钓鱼时光,原因是,我听的都是免费书,即***类。在各类听书app中所有的***似乎都没有中规中矩的,神剧类体裁充斥,主播白字连篇,若不是无聊,根本听不下去。当然,也有好的主播,也有好的内容,如知识讲座类和精华类,但那都是要钱的,我一般不会涉猎,因为不想被钱卡着追章节。
目前我听书历史已经有两年了,但估计已经离放弃的时间不会太长,原因还是播放的***,基本上是荒诞离奇、***横流的内容,且标准的懒婆娘的裹脚布,记得有一部有声书,一个情节说了三天(每天15分钟含广告)还没交代结果。有时会气得立即关手机,甚至要摔手机,但最终被无聊征服,学会了跳章节,或者另寻主播,另寻内容,现在我已经删掉了所有的缓存,全身心地在听刘兰芳老师的《岳飞传》了,除此,还没找到我喜欢的好作品。真可惜了那些个条件不错的主播,活活地被那些烂作品糟践了。
感觉听书市场要整顿才好,上面的好多内容好像是没经审查,否则,应该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审的。
喜欢上听书,除了消遣***外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不想长时间地盯着手机屏幕和眼睛过不去。读书的习惯依然没有丢,早晚伏案读点知识书籍,吟诗填词,对楹联,还是挺充实的。
无论读书还是听书,习惯而已,兴之所至,顺其自然,重要的是开心就好。
(图片来自截屏和网络,与内容无关。)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这么丑化刘邦,为什么这本书还能流传下来呢?
首先,我不觉得史记丑化了刘邦,相反,读了项羽本纪和汉高祖本纪,已经同时期的世家,列传,你会发现刘邦虽然很痞气,但是绝对可以称为大英雄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杀韩信。其实刘邦非常忌惮韩信,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杀掉。当然最后韩信还是死在吕后手中,从史记来看,吕后做了刘邦想做却又不忍心做的事情。刘邦就算做了皇帝,也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利,能够得到一大帮名臣良将辅佐,不是大英雄谁又能驾驭得了。
你用这个词不对,那不叫丑化,丑化是一种歪曲,是将本身并不丑的变丑。《史记》里不为尊者讳,这正是司马迁伟大之处!刘邦就是个无赖,武帝穷兵伤民这都是事实,不存在"丑”化。也是先秦时期史家所秉持的记史的原则。但自司马以后,此风不再罢了!因为官家再也不准许未经审核认可的文字面市,班固的《汉书》就是个例子。他被下獄问罪的罪名便是私修国史!应该说武帝时的文禁还不是十分严,因而《史记》才得以流传。据说武帝在读到《太史公书》时就十分恼怒,恨不得烧掉,可又没有什么为法,因为所记都是事实,符合史家“秉笔直书"的原则。班固以降,史家大都吞吞吐吐的了,所以鲁迅先生说二十四史等于同帝王将相作家谱,讳饰太多,不足为凭信;主张治文先治史,治史要多参照"野史”笔记。
首先要弄清楚《史记》到底有没有丑化刘邦?其次才能说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。
关于第一点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并没有丑化刘邦,因为司马迁家族几代都是史官,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,所以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的刘邦的信息是比较可信的。
有人说因为司马迁为李陵投降***辩护,受到了牵连,在汉武帝时受到了宫刑,所以对刘氏江山有很深的怨恨;因此在自己的著作中刻意丑化刘邦和汉武帝。但是了解历史的都知道,《史记》中所记载的,都是基于事实客观存在的,虽然由于是个人著作原因,不免带有一些个人的感***彩,但是大体上了,还是基于事实的,因为司马迁不会拿自己家族传承几代秉笔直书的史官的精神传承,来报复个人的私怨。如果真的是为了报复刻意丑化,我相信这种品格的司马迁,是写不出这么一本被誉为: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的《史记》来的。
其次,《史记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,除了司马迁早有防备,准备了两套,以防被毁外,还要感谢汉宣帝。
汉宣帝就是汉武帝的曾孙,原来的太子刘据的孙子,就是在许多电视中有出现过的刘病已,后改名刘询,是开创了“昭宣盛世”的有名的一位皇帝。
他在位时文风开明,而且最重要的是,汉宣帝全族几乎都被汉武帝在晚年的“巫蛊之祸”中所杀,从内心对刘氏没有什么好感,正是在这个时候,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才把《史记》献出来给汉宣帝,汉宣帝读过之后才允许《史记》正式流传于世。